2012年6月20日星期三

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

        几乎所有国家的教育体系,官办或者民办院校都是以该国的官方语言以教育媒介,而马来西亚是一个例外.第一个例外是,官办的院校虽然是以国语(马来语)为主,但也包括英语为媒介语的学校.第一个例外引发了第二个例外,即是在1962年的教育法备忘录或者称之为教育协定/契约,这个备忘录同意私立学校即民办院校以华语为教育媒介,尤其针对独立中学给予了一定的限制:华文中学的数量不能增加.而有关的华文独立中学,若是愿意转型成所谓的改制中学,以英语为媒介语,仍然可以接受国家教育部的津贴及补助.
  有关历史的背景,主要是抑制华教的壮大,同时间接的扶持能力较弱的马来族群,而就是在这样的扶持马来主义的基础下,也奠定了至今马国巫、华两大种族间在于各项制度下产生的各个思想矛盾的深化.
  马国一向以来理所当然的给予土族,以及所谓的土族,即是巫裔极大程度的资助,包括住屋、贷款、民生医疗生育教育以及创业等各方面,以及极佳的优惠和补助,这造成部分马来族群存在自大的个人及偏见主义,还好华族能在人口比例上稍微制衡,才沒有演变成当年印尼排华的血案.
  不过,在推动华人华教育方面,董总对马华的态度也越来越敏感,尤其是大选的脚步愈
逼进,双方的角力也更见明显.这主要还是“归功”于当年的一纸教育备忘录,马华的名字赫然出现在上面,似乎也算是同意“华文中学的数量不能增加”的帮凶之一.历史的事实让马华百口莫辩,董总不曾妥协,但马华却有踹上一脚的嫌疑.
  不过,一纸契约,也让华教在马国留下了的喘气的空间.但眼看着进入独中的学生,年年增加,但碍于校舍的空间有限,仍然有华裔子弟无法接受华文教育.于是,筹建更多的独中的概念因应而生,宽柔中学突破了关口成功在古来建设分校,而且人数年年在增加.那么关丹何时能有独中呢?
  马华总会长蔡细历说了一段话,意思大概是华社可考虑设立改制中学以应付独中不足的情況.但是改制中学不是独中,这怎么不让人联想到教育契约在当时马华的态度呢?这不是就间接承认了马华在历史的角度上,一直,可能是从来,就沒有在为华教推动方面,尽过一分心力.
  当然,我们可以这么,马华的高层,其实沒有几个是读过独中的,而且多数是在改制中学就读,更重要的是连大学文凭也可能是留过洋的.
  这又说明几点:一,以马来语为媒介的中学或大专院校,治学教育不得法;二,这些学校存在种族偏见;三,这些学校因为获得了大量的政府资助,不求精进,以致于学术地位低落;四,这些学校有很深的种族主义色彩;五,学校的暴力帮派或伦理问题严重.
  因为各种其他我们不得而知的原因,独中在马国有了特殊的地位,在因着南方学院的成立,乃至最近稍来的消息,南院可能可以转升为大学,那么华校教育在马国也就能夠一直从小学贯彻至大学,形成与马国教育体系,相依又独立的风景线.
  华人在马国支持华文教育并不是盲从的,当然上述几点国民型中学的教育方法和态度略有偏差以外,华文教育秉持着几点坚持:
  一,中华文化的传承:中华文化注重孝道伦理素养的人文精神,让许多华裔在既使遭受西方文沖击的八九十年代,依然坚持让子女接受华教.当然能夠上最好的华校是最好,但是录学试不理想,退而求其次也可以,至少学生在华校教育的长期薰陶下,比较懂得尊師重道.
  二,注重学生的品格养成:因为独中有一套严格的治学方针,对于学生的纪律要求严格,并同时兼顾德智群体美的养成.虽然,学校也可能有校园暴力或帮派问题,但是校方对问题学生的特別关注,使得这类问题尽量減至最低.这与国中屡见不鲜的暴力或勒索事件形成很大的对比.
  三,校方一视同仁:学校不因为学生的家境而对教学产生偏见,采取的是开放和开明的态度欢迎友族子女的求学.这让学生处在一种不沒种族偏见的环境下学习,而教师也不会因为学生的信仰或种族偏私.更重要的是华巫英三大语文课同时重视.
  马国政府表面上对华文教育采取中立的态度,但其实暗地里却是极力的打压,尤其在教育预算的拨款百分之九十是马来语源流的学校,虽然同样属国民型小学,但华小只分配到百分之五而己,就人口比例或学校比例来说都是非不合理的.
  因此,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华校借用各活动或晚宴等名目筹款,邀请马华议员而获得拨款,却甚少听说马来学校因经费不足而办活动邀议员筹款的.更夸张的是,马来学校一所比一所大,太多的教育经费让他们可以享有冷气办公室,而华小老师却只能吹风扇,在简陋的校舍教书.
  另外,许多学生因为怕教育文凭考试(简称SPM)中的华文成绩太差影响申请大学的成功率,老早就放弃报考华文.身为华裔子弟为何不能在SPM中考获优异的华文成绩呢?这在马国是一个不能说的秘密,理由很简单,教育部很早就指示批改老师提高批改华文的要求,就算批改老师不妥协,成绩也会在放榜之前做出“调整”.这也是为何很多学生的马来文成绩普通但SPM放榜仍能拿到非常杰出的成绩.
  我们不能说马国政府在华文成绩上做手脚,但我们却能证明在独中统考华文优异的学生,在SPM却可能完全败下阵来,而且两分考卷的程度还相差甚远.你想想吧,难道独中华文的程度会比一个星期只有两至三节课的国中华文差吗?
  因此,国中学生其实并沒有接受多少华文教育,更勿论华人文化中的忠孝仁义礼义廉恥了,而马国政府这种犹如把华文教育连根拔起的阴招,怎不让华社感到心寒.
  当然,如果马华总会长明白了这点,他也就明白了华社为何对他招人设计的偷拍事件不予谅解.
  因为,他的作为已违背了华教办学中教育学生的理念,显然总会长沒有受过华文教育的薰陶.
  华文教育能在马国坚持至今是奇跡,现在“独中”一词俨然已成为华教独立自立的名词,虽然年年经费不足,独中仍得到华社的支持,想想宽中明年踏入第一百年,一个世纪以来华人教育在马国开花结果,为马国培养了无数的社会精英,而且中国的迅速崛起难道还能让马国漠视华文教育的重要性吗?
  如果是这样的话,那么,为何要承认中国文凭呢?而那些留学中国的学生到底是独中生还是国中生呢?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问题.如果马国可以承认中国大学的文凭,为什么还无于视统考文凭的存在呢?
  最后,马国的官办中学是不是也该一次过彻底的检讨,包括人为的歧视和偏差以及过度的土著保护政策呢?
  
  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